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共12篇)

2023-03-17 13:56:16 来源:互联网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1篇

欧阳修《杂说》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译文: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我对此深有感触。

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然而糊涂的人说:“)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欧阳修《杂说》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2篇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史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 ―――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3篇

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译文:

王氏的祖先是常山真定人。武恭公的父亲武康公侍奉太宗皇帝,秉持操守治理军队,很辛苦很用心,(死后)被皇帝怜恤追封。武恭公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任职的原因担任了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时,(朝廷)派遣五位将领讨伐李继迁,武恭公跟随武康公出兵铁门,担任先锋,杀敌很多。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追兵远望到武恭公的军队很严整,(就)不敢接近了。武康公赞叹说:“王家后继有人了。”之后(武恭公)又在御前忠佐军中担任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参奏(武恭公),(朝廷)于是就罢免了武恭公枢密使的职务。参奏的人络绎不绝,(朝廷)又任命武恭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却)都像往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不久,孔道辅死了,有门客对武恭公说:“这是害了您的人啊。”武恭公(却)伤心地说:“孔公遵守职责参奏事情,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位直谏之臣。”因此说这话的人终身都以(自己说这种话)感到愧疚,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

庆历二年,契丹在幽、涿两地聚集军队,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要求,从黄河往北的地区都高度警戒,(朝廷)于是封武恭公为保静军节度使,管理澶州。武恭公治理军队,不扰乱士兵个人的事,也不饶恕他们的过错,过了一段时间,兵士就都(服从管理)可以任用了。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说:“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回去,这是不用作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的办法。”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号令简单明了,(部队)进退坐起,整肃安静,(武恭公)就下令:“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契丹听说这些情况后非常震惊害怕。正好赶上两国再次议和,撤掉了军队,(武恭公)迁任陈州知州。

在宝元、庆历年间,元昊在河西叛乱,军队出动久战无功,士大夫们争相进计献策,(朝廷的作战方针)屡屡更改。武恭公笑着说:“为什么如此众说纷纭呢?兵法不是这样的。要让士兵知道敬畏爱戴,怯懦的人就会勇敢,勇敢的人就不骄纵。凭借(这些)我可以战胜敌人,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里用说那么多话!”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武恭公在京外任职的时候,皇帝就会派遣朝中近臣去问询(他的意见),他的意见多被采纳实施。武恭公在当时,卓然超凡,是朝中的杰出士人和著名将领,虽然没有亲身拿着武器,攻城破敌,但是(他的)恩威和信义已经足够安抚士卒,声名威望已经足够震慑四方外夷。

武恭公活了七十多岁,因为疾病在家里去世了。他的遗言说:“我有俸禄,足够用来准备丧事,不敢再拖累朝廷,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皇帝很伤心,哀悯他的想法,(就)用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赏赐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第二年,(皇帝)又下诏令让史臣雕刻他的墓碑,(给他)封谥号为武恭。

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欧阳修《文惩范公神道碑铭》原文及译文这篇文章共66271字。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4篇

(1)此句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贼”是“大惊”的主语,在“贼”前停顿,排除AB,“闻贼已出塞”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选D.(2)B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B项,“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错误,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是因为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这句话在第一段,承接“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说明他是因为生活困苦,而不是“简朴生活”.(4)①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译文: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②以,率领;哭,为…哭泣;“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去,离开.译为: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答案:(1)D(2)B(3)B(4)①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②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5篇

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厉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方今承三圣之基业,据万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天下;尽大禹贡赋之地莫不内输,惟上之所取,不可谓乏财。六尺之卒,荷戈胜甲,力穀五石之弩、弯二石之弓者数百万,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谓乏兵。中外之官居职者数千员,官三班吏部常积者又数百,三岁一诏布衣,而应诏者万余人,试礼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择,不可谓乏贤。民不见兵革于今几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内修法度,兴德化,惟上之所为,不可谓无暇。以天子之慈圣仁俭,得一二明智之臣相与而谋之,天下积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礼,作乐,可如成周之盛;奋发威烈,以耀名誉,可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显赫论道德,可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主次轻重,治国的方法也应分先后缓急。记载尧、舜的书交字简略。后代治理天下,没有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因为三代治理国家能够推究事情的主次,知道办事的先后。夏禹、商汤、周文武三王治理天下时,制定赋税来平均天下的负担,用爵位和封地来区分诸侯国等级,建立井田制使百姓定居,根据职责任命官吏。国家有一定的贡赋收入,诸侯国有一定的制度,百姓有一定的职业,官吏有一定的职责。使百姓供养朝廷,虽勤劳但不穷困;朝廷治理地方百姓,简便却不劳累。财力足够使用并可用来防备天灾;军队足以抵御外患但又不至于成为祸患。这一切具备了,然后制定礼乐,倡导仁义来教导百姓。因此,政令就容易推行,百姓就容易指使,社会风气淳朴敦厚,王道便形成了。即使有荒淫懦弱的儿孙继位,也能传七八百年才会完结。

三王治理国家,难道与常人会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财物一定从百姓那里取得,官吏一定从俸禄中得到供养。镇压^v^必定依靠军队,防范百姓必定使用刑法,这一切都同后世治国的人大体相似。然而后世常常多混乱失败,三王却能够安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三王善于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知道办事的先后缓急,因而做事有条有理。后代的统治者,谁不想天下安定而且治理得好呢?他们用尽心机,越是劳苦政事越不能成功,忧心忡忡地常常害怕^v^失败的发生,而^v^失败却总是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不知办事的先后缓急。

当代要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先做的有五件。其中有两件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其他三件却还没有想到它们。满足天下的用度,没有比财物更要紧的;维系天下的安危,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这该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然而,即使财物丰富了,如果征收没有止境、花费也没有限度,那么百姓越来越贫困、官府便越来越劳累。军队强大了,却不懂得用它的方法,那么兵士便会骄横而产生祸乱。节省财力、善于用兵的方法,没有比建立制度更紧要的了。制度已经具备,军队已经可以驱使,财物已经足够之后,能够守住这种情况的方法,没有比任用贤人更紧要的了。所以调剂财物节制军队,制定法令来控制它们,任用贤人来保持法制的推行,尊重名位来劝勉贤才,这五件事相互作用,是统治天下的人经常要做的,也是当代最紧要的事情,却被执政的人忽视了。

现在全国并没有^v^,皇上的政令并没有残暴之处,并没有大的水旱灾害,君臣上下也不是不和。凭着这么安稳广大的天下,又没有一点事故,而南夷有人竟敢杀害皇帝任命的大官,西夷有人竟敢反叛称王,北夷有人竟敢僭号称帝分廷抗礼,为什么呢?人口的数目一天天增多,土地的出产一天天丰富,公家的消耗一天天窘急,以至四方异族不归服,中央朝廷不被尊重,天下财源不充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五件事没有做好才这样啊。

宋朝自建立以来,到现在八十年了。对外平定了割据称王的混乱局面,再没有与朝廷抗衡的国家;对内削弱了藩镇,没有强悍的反叛大臣。天下一统,全国平安。建立国家不是不久,天下不是不广大。现在继承三代圣主打下的基业,凭着皇帝的威名,据有四海一统的天下,从前大禹征收贡赋的所有土地没有不向朝廷纳税的,听凭朝廷去征收,不能说缺乏财物。身长六尺的士兵,握着戈矛穿着铠甲,力量能开足五百斤的强弩、拉满二百斤的弓的人有几百万,专听朝廷的控制和命令,不能说缺乏士兵。朝廷内外的官员,在职的人有几千名,三班院和吏部还常常有几百名官员等待派遣,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应考的人有一万多,其中赴礼部考进士的有七八千,专听朝廷挑选,不可以说缺少贤才。百姓没有见到战争差不多有四十年了,对外振作军威,驱逐敌人,对内完善法令制度,提倡道德教化,专等朝廷去做,不可以说没有时间。凭着皇上的仁慈、圣明、俭朴,得到一两个明智的大臣一起来谋划,那么,国家的积蓄,可以像汉文帝、汉景帝时那么富足;制作礼乐,可以像周朝那么兴旺;发扬国威,使名声照耀天下,可以像汉武帝、唐太宗那么显赫;讲究道德,可以出现尧、舜时的安定局面。但是,现在财物不够朝廷使用而百姓已经很困乏,士兵不能镇慑敌人却敢对国家骄横,制度不能成为万代的法制而一天天地芜杂。一切都苟且敷衍,与五代时没有不同,这很该叹息啊。这正是处在能达到治理天下的形势,逢上可以成功的时代,又有能成功的资本,然而究竟还害怕什么而长期不励精图治呢!

欧阳修《本论》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6篇

原文: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饿死的人铺满道路,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v^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是这个么?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7篇

《陈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曾巩

原文: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姿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日:“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__,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选自《曾巩文集》,有改动)

译文:

陈公名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在树叶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雍熙二年考中进士,任衡州军事推官,后来改任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叛乱,州县大多不能保全,他们向东围困了静安县,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与下属约定分守城池的一部分。包围长时间没有解除,分守城池的人猜疑畏惧意志松懈,前来劝说陈公(出降),陈公用大义多次责备勉励他们。而私下里对知州张雍说:“这些人留在城内就会使人心散乱,如果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寻求外援军队,那么就两全其美了。”张雍听从了他的话。贼兵数万人围困静安八十多天,陈公振奋抵抗敌兵,射中敌人裨将一名,立即死摔了。又射中几百人,没有一个不是立即死掉的。贼兵因为这个原故而不敢逼近。援军来救,就最终解除了静安之围。这件事报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到军中,让陈公担任掌__之职,陈公的父亲去世了,朝廷不允许他离职。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会辗转抢劫成百上千里路,官吏往往弃城逃跑。等到陈公保全静安,就好像官吏的力量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然而陈公在那个时候,大概是改无为有,以少胜多,这是有才智、刚烈的大丈夫所做的事啊。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陈公在静安七年,还朝担任秘书郎。真宗皇帝即位,陈公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公到任后,各少数民族人既害怕又高兴,都回到他们居住的溪洞,并且归还了原来抢劫的地和人。陈公就修筑了三座堡垒来防备他们,朝廷下诏书嘉奖陈公。

陈公离任后过了一段时间,后任官吏不能够善待各少数民族人,他们就再次进入澧州抢劫。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宾服的,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陈公具体回答皇上的问话而删除了他的底稿,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公在荆湖地区一年多,提升为秘书少监,担任广州知州,御赐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卖盐的制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海外的国家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大宋谋取财利。天子因为陈公擅长谋略,询问他怎样整顿这事,陈公说按国家大小来裁减使者人数,来分配授予官职的人数,进贡的货物允许通行,而私人贩运的货物则要征收赋税,这样就可以消除弊端。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在南海住了四年,没有来得及召回朝廷而有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陈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8篇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二岁就成了孤儿,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他们的姓。既然长,知道他家世代,就含着眼泪告别母亲,他应天府,依照戚同文年学。昼夜不息,冬天非常疲惫,用水洗脸;吃饭不给,至于用粥继承的,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痛苦啊。考中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刚回姓。

晏殊应天府知府,听说范仲淹著名,请设置府学习。范仲淹泛通晓《六经》,擅长《周易》,学者多从询问,为执经讲解,无所累。曾经把他的俸禄用来吃四方游士,他的几个儿子到了换衣服而出,范仲淹平静的。

河中府通判,改道陈州。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木材在陕西市场。范仲淹规劝的话:“现在兴土木,破产业,不是顺民心、合天意啊。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市场上木材的数量,以免除这被拖欠。”

任参知政事。会司马伦⑶侵犯淮南,州县官有守不住的,朝廷想要 ... 了他。范仲淹说:“平时话不说军备,敌人来了而专门要求守臣,可以吗?郡守县令都可以不 ... ”。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9篇

原文:

公讳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举进士。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廊延捍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公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译文:

范公名讳仲淹,字希文。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中进士。宋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以其精通文献典籍举荐他,皇帝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过了很久,皇帝想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一职。当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冬至这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帝将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有关官员已经做好了准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这样做还要形成后世看弱皇上而仰重太后的风气,这事情才止息没有进行下去。先生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没有得到答复。后来等到太后去世,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想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政事都拿来追究,想要深责处罚她,唯独先生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护帮助天子,没有发现什么过失,应该忽略她为政的小过失,来保全她的大德。这一年,天下发生严重旱灾和蝗灾,先生受命到东南安抚,一年多后就被授予礼部员外郎兼天章阁待制,从东南被征召回京,指出时政失误之处,可是不少大臣权幸很嫉忌仇恨先生,过了几个月后,朝廷让先生担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向来以难于治理闻名,可是先生的治理得到赞誉,政事一天天减少。这时,赵元昊在黄河以西造反,于是朝廷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这时,朝廷刚刚失去大将,延州情况危急。范公请求亲自守卫廊延抵挡反贼,于是就担任延州知州。元昊派人送信来求和,范公认为他没有什么原因而求和,很难让人相信,并且书信里有超越本分的封号,不能上报朝廷,于是亲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范公在延州筑起青涧城,开垦营田,恢复承平、永平废弃的军寨,归来从事农业的熟羌有几万户。自从边防制度长久毁坏,到了士兵和将领时常不熟识的地步。范公开始将延州军队划分给六位将军,训练齐整,宋朝其他各路都把这作为样板。范公所在地方,敌人不敢进犯。范公在延州三年,将士勇敢,边防充实,朝廷的恩德信义十分浸润(深入)人心,于是就决定夺取横山,收复灵武,这时元昊也多次派遣使者称臣求和,皇上也在此时召范公回到朝廷。庆历三年春天,皇帝召见先生让他担任枢密副使。到任几个月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宰相)。先生感叹说:“皇上信任我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事情有先后,在长久的安定环境中革除弊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久,皇上再次给他手写的诏令,催促他分条陈述天下大事。言官于是就拿夸大其词的事情来中伤他,幸亏皇上明察他的忠心,没有听信这些话。适逢边境再有警情奏报,范公就请求外任,于是朝廷就命范公担任河东、陕西宣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才一年就罢官了,有关官员就全部奏请朝廷罢除范公此前实施的政策,恢复到从前。这时,夏人已经称臣,范公于是(趁机)因为生病的缘故请求前往邓州任职。驻守邓州三年,范公的病更重了,于是一病不起(而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10篇

韩愈《乌氏庙碑铭》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致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享。”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军佐窃议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语闻,诏赠先夫人刘氏沛国太夫人。八年八月,庙成,三室同宇①,祀自左领府君而下,作主于第②。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③,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④,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为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属破奚、契丹;从战捺禄⑤,走可突干⑥。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其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黑水、室韦以骑五千来属麾下,边威益张。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李光弼以闻,诏拜“冠军将军”,守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昌化郡王、石岭军使。积粟厉兵,出入耕战。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年若干,即葬于其地。二子:大夫为长,季曰重元,为某官。铭曰:

乌氏在唐,有家于初;……来觐来斋,以馈黍稷。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三室同宇: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庙宇中。②作主于第:在家中做好牌位。③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④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⑤捺禄:山名。⑥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

译文:

元和五年,皇帝说:“卢从史当初建议用兵讨伐恒州,但却暗中与贼寇勾结,骄横凶悍,出言不逊,给我把他捉拿来!”当年四月,宦官吐突承璀就诱捕了卢从史。卢从史的部下都披甲而出,拿着兵器追赶喧闹,他的牙门都将乌重胤堵住军门大声呵斥道:“天子有命令,遵从者有赏,敢于违抗者杀头!”于是士兵们都收起武器回到营中,最终将卢从史押送到京城。壬辰,皇帝下诏授予乌重胤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位三年,河阳郡治理得很好,皇帝下诏追封其父为工部尚书,并且说:“可以建家庙祭祀。”于是当年就在京城的崇化里营建家庙。军中僚属私下议论说:“先公既然位至朝廷亲近大臣,而先夫人没有加封,称号名分等级低下,相配不大适宜。”这些话传到皇帝那里,就降诏追封先夫人刘氏为沛国太夫人。元和八年八月,家庙落成,三个祭室同在一个家庙中,祭祀是从左领军大将军乌令望以下三代,先在家中做好牌位。乙巳,敬升于家庙中。

乌氏写入《春秋》,《世本》上有谱系,列入《姓苑》,在莒国有乌存,在齐国有乌余、乌鸣枝,都是大夫。在秦国有乌获,担任大官。他们的后代有去江南的,在鄱阳安家;居住在北方的,在张掖安家;有的进入夷狄之国,成为君长。唐朝初年,乌察担任左武卫大将军,他实际上是张掖人。他的儿子叫令望,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他的孙子叫蒙,担任中郎将。乌蒙生了“赠尚书”的儿子,名叫承玼,字某。乌氏自从在莒、齐、秦等国做大夫以来,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到唐高祖武德年间以来,开始凭武功成为名将之家。

唐玄宗开元年间,乌承玼掌管平卢节度使的先锋军,连续打败奚和契丹;追赶到捺禄山与之交战,赶跑可突干。渤海国出兵骚扰海滨,到达马都山,官吏和百姓逃亡迁徙,失去产业,尚书乌承玼率领自己的军队堵住敌兵的道路,在原野上挖壕沟,垒石堡,绵延四百里,深度和高度都是三丈,贼寇不能继续前进,老百姓得以回到自己家中,每年节省运输费用三千余万钱。黑水、室韦两国率五千骑兵来投降到他部下。他在边地的威望更高。此后,乌承玼与耿仁智谋划游说史思明投降唐朝。史思明又反叛了(唐朝),乌承玼与其兄乌承恩谋划杀死史思明。事情败露,被灭族,尚书乌承玼独自逃出得以免死。李光弼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诏授予乌承玼为“冠军将军”,担任右威卫将军,检校殿中监,封为昌化郡王、石岭军使。他集聚粮食,磨砺武器,有战事就外出打仗,无战事就回来种田。后因病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v^于华阴县告平里,享年若干,就埋葬在华阴。他的两个儿子是:银青光禄大夫乌承玼是长子,次子叫重元,担任某官。铭文曰:

乌氏在唐初就有其家族……可以用黍稷之礼,庄重地来进行祭祀。

韩愈《乌氏庙碑铭》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11篇

18.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

名词(代词):“葛怀敏”“贼”“民”“仲淹”;谓语动词:“败”“大掠”“窜”“率”“闻”。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本语段指范仲淹救援葛军。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16. 试题分析:B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错,应是“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如本题的“冬至”,要在理解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答题。

17. 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并不是选项所说的要求儿子出门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从原文倒数第2段可推知。选项曲解了文意。

18.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况——况且,进退——提拔黜降,格——标准,委——委托。(2)以——率领,哭——为……哭泣,去——离开,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以”在此处是一个动词,根据后面“数百人”,可以推断“以”是动词,应译为“率领”的意思。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进退”“格”“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 第12篇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少有经国致君之志,学必师古。闻唐异善琴,与书曰: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下之和而和天下,其为道大矣乎!暴秦之后,礼乐失叙于吁?嗟乎!琴散已久,后之传者妙指美声,巧以相尚,丧其大,矜其细,人以艺观焉。皇宋文明之运,宜建大雅,东宫故谕德崔公其人也,得琴之道,志于斯,乐与斯,垂五十年。清静平和,性与琴会。著《琴笺》,而自然之义在矣。尝游于门下,一日请曰:“琴何为是?”公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某拜而退,思而释之曰:“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不躁不佞,其中和之道欤?”

一日又请曰:“今日能琴,谁可与先生和者?”曰:“唐处士可矣!”某拜而退,美(原版本为“缺”字,此“美”字据范仲淹《与唐处士书》补)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属远仕乎千里,未获所存,今复选于上京,崔公既没,琴不在于君子乎?君将怀其意授之一二,使得操尧舜之音,游羲皇之域,其赐也,岂不大哉?

又先生之琴传,传而无穷上圣之风存,存乎盛时其旨也,岂不远哉?诚不敢助南熏之诗以为天下富寿,庶几宣三乐之情以美生平而可乎?公之好琴如此,盖君子之于琴也,发于中以形于声,听其声以复其性,如斯可矣,非必如工人务多趣巧以悦他人也。故文正公所弹虽少而其得趣盖深矣。道直才周,为本朝全德大老。云族孙世京颇好琴,其操行亦完洁,任至秘书丞。

【译文】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少时有治国辅君之志,学习必师从古代贤人。听说唐异善于弹琴,给他写信说:听说圣人制作琴,是为了弹奏天地之间的和声而使天下和谐,这种行为是何等高尚啊?暴秦之后,礼乐各失其序?唉,琴艺散失已久,后来传习琴艺的人妙指弹奏琴声,推崇精巧,丧失大节,注重小节,人们只把它当作“艺”来对待。如今大宋文明繁荣,适宜建立雅乐,所以太子告知崔遵度,修得习琴之道,立志于此,乐在其中,将近五十年。清静平和,性格与琴相通。曾著有《琴笺》,有道法自然之义。我曾经游学于崔公门下,有一天请教他说:“琴有何用?”崔公说:“琴声激切高昂而能使人平静,和润却能远播。”我拜别退下,思考之后明白:“琴声激切高昂而不能使人平静,失之浮躁;和润却不能远播,失之谄媚。不浮躁不谄媚,这难道不是中和之道吗?”

一日我又请教说:“当今能弹琴的人中,可有谁能和先生相媲美?”回答说:“唐异处士可以!”我拜别而退,以歌声赞美他说:“有高人啊,有高人啊!不妨让我稍稍学学吧。”可惜我远赴千里为官,不能有所收获,如今再回京城,而崔公已然逝世,难道琴道之中果真缺少君子吗?先生如果能将其本义传授一二,使人得以弹奏尧舜之音,遍游伏羲领地,这样的恩赐岂不大极了?

█〔明〕仇英兰亭雅集图(局部)

先生传承琴艺,传习无穷尽,而上古先圣之风得以留存盛世,其意义不是要深远得多吗?我不敢助长《南风》一类歌颂富庶的歌词,或许可以宣扬“君子三乐”之情而使人生有意义。范公如此喜爱弹琴,在于君子对琴是发于内心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听其琴声得以窥其心性,如此这般,不必像一般琴工一定要投机取巧,取悦别人。范公弹的曲子虽少,但他得琴趣颇深。范公为人正直,才艺过人,实在是本朝德艺双馨的贤人。听说他的族孙范世京也很爱弹琴,其操守言行亦高洁完美,官至秘书丞。

【延伸阅读】

朱长文与范仲淹家族成员有密切来往,如范仲淹次子元祜丞相范纯仁、范仲淹的侄子北宋侍御史范师道,以及范师道的儿子范世京等人。范世京与其兄范世亮皆为进士。嘉祐八年(1063年),其父范师道去世,范世京回乡扶丧,不梳洗不穿鞋袜,昼夜哀号不绝,路人无不悲痛。守丧三年后转任秀州海盐知县,名震浙右。后来,范世京调任为湖北广惠仓管勾,因与变法的王安石意见不合辞退此职位,回归海盐县。后因病辞官,退休前被封秘书丞,回乡后与乐圃先生朱长文私交甚笃,藏其文集若干卷。

不仅如此,朱长文跟当时在苏州很有影响力的文人,如林氏家族的林希、林旦也交往密切,文坛名宿如苏轼、米芾更是朱长文好友。

█〔北宋〕范仲淹边事帖

【名家杂论】

范仲淹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推崇儒家的“正始音”。在《听真上人琴歌》中,他提出要像圣人那样“治四海先治琴”;在与朋友《和杨畋孤琴咏》的诗词中言及对古琴的喜爱:“爱此千年器,如见古人面。欲弹换朱丝,明月当秋汉。我愿宫商弦,相应声无间。自然召南风,莫起孤琴叹。”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说的是范仲淹素爱弹琴,但平时只喜欢弹《履霜》一首曲子,当时的人称他范履霜。

范仲淹在《听真上人琴歌》中谈及听到一首好的琴曲时,心中欢喜之情:“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范仲淹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垂千古,实乃至忠至孝之人。

█〔明〕张路听琴图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21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